http://sx.hteacher.net 2022-11-15 13:44 陕西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前,我将先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及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且着重向学生展示“国家干预经济”这一手段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罗斯福新政对于当今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
二、说学情
过渡语:教好一堂课,不仅要对教材有清晰的认识,还要对学情有准确的把握。
我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方法,具有初步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但本课是世界近现代史,涉及到的经济方面的调整措施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补充史料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内容,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字及图片史料、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到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培养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命运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难点】
评价罗斯福新政。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语: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讲授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核心的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因此我采取了视频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播放罗斯福就职总统的视频片段,并引导设问:在什么情况下罗斯福就任了美国总统?就任后又是如何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视频进行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应地设置疑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力,为学习后面的新知识做好铺垫。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从繁荣到危机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经济发展中银行、工场和工人的关系,请学生阅读并结合教材,思考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此外我也会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向学生阐述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引发了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等。其次,我将在多媒体展示《全球通史》中对于1929-1933经济危机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到1929-1933经济危机的特点是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史料,并采取层层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符合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
(二)罗斯福新政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首先我会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智囊团的一员,你将给予总统哪些建议去度过经济危机?学生思考可能回答出整顿金融业、调整农业工业等。其次,我将在多媒体上出示从金融业、工业、农业、福利等四个方面归纳罗斯福新政措施的表格,引导学生同桌之间进行合作,根据教材内容把表格填写完整。紧接着我会出示《大国崛起解说词》中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表述,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罗斯福新政的“新”是在于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最后,我将播放《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进行探讨: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小组学生代表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在此之后,我会对本课内容进行知识升华,引导学思考: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对于我们中国有何借鉴?学生回答后我会加以总结:国家要加强对于经济的干预,要把计划和市场经济进行有机的结合,经济的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遵循客观规律等等。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可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做到既加深对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理解,又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而史料的出示,能增强学生对于史料的阅读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课后思考:如果经济危机发生时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怎么做?下节课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虽下、趣还在、味更浓的效果。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文文
下一篇: 教师招聘面试《装扮我们的教室》教案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