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幼教招聘:理论综合第三篇第三章第四节幼儿各方面的学习

http://www.hteacher.net 2016-12-30 14:54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二、幼儿知觉学习★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含有直接经验,表现为对环境中某种信息源的揭示,是一切智力活动发展的基础。

(一)知觉学习的研究

对知觉学习中经验作用的研究方法有:

1.图形实验法

利用“两可图”,如“杯子或人脸”,来研究知觉中的形—基关系转换。

2.知觉恒常法

形状、大小、高度等知觉的改变不影响对物体的认识。

3.人工知觉法

戴上特殊透视镜,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4.自然场景实验法

在自然场景中辨认事物,即知觉以自然现象中的知识为依据。

5.因素恢复实验法

根据上下文对整个句子的理解,把一个缺失的字母恢复起来。

(二)知觉学习的教育指导

1.幼儿宇词识别的教育指导

(1)字词识别中的影响因素

①词优效应

卡特尔发现,识别字词所需要的时间比识别一个字母或假词所需时间少,这就是词优效应。

②字形结构与字词识别

汉字字形结构有两个特征:一是笔画数。笔画数、部件数越多,加工速度就越慢;二是结构方式。汉字笔画、部件之间按一定空间位置关系搭配成字词的组合方式,负载字形的整体轮廓信息,了解汉字的组合方式有助于幼儿对字词的识别。

③词频效应

词频即字词的分布概率,指某一种语言范围内字词出现的机会和相对次数。被试对词频高的词反应较快,这种现象称之为词频效应。

④语境

指词语所在段落的上下文,影响字词识别速度。

⑤与字词识别和阅读有关的几个概念

易读性,横排效果比较好。冗余量,汉字因印刷问题而模糊不清,保留下来的部分在78%以上就可以辨识。词的透明性,透明度高的词识别较快。意义联想值,即在1分钟内某一次联想出其他词汇的数量。视声距,让被试朗读,然后打断,计算被试被打断的词与能够看到的、超过被打断的地方的词之间距离,即视声距。读者越熟练,视声距越长。

(2)幼儿识字学习的教学要点①遵循字词本身的规律

可多让幼儿去感知字形,通过操作、写画,幼儿对字的结构能形成一个较好的心理表征。②重视字词识别的心理过程

让幼儿在语境中学习识字,也是很好的方法。

2.数学与幼儿空间知觉学习

(1)幼儿数学学习与空间知觉有直接联系

幼儿数学课程必须融入几何经验,纳入知觉学习范畴,因为几何可以改善空间能力,而空间意识是指对于二、三维空间图形及其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图形变化结果的表征与直觉,是个人对周边环境以及环境中物体的一种直觉。

(2)空间能力是儿童代数学习的基础

(3)幼儿的知觉学习可促进数学的问题解决

3.幼儿绘画促进空间知觉能力发展的指导

(1)通过绘画、临摹几何图形来发展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

(2)提倡儿童画标志、模型和路线发展空间知觉能力

总之,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与数学、地理、绘画等学习科目有关,教师应通过绘画、临摹、拓扑等空间经验促进儿童空间认知发展及学科学习进步。

三、幼儿问题解决★★★★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问题呈现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研究发现,学优生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学困生。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基础。但若大量的知识经验是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储存于头脑中的,则对于有效的问题解决毫无帮助。显然,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

(二)提高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

1.不断提高幼儿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教师应尽力帮助幼儿牢固地记忆知识,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地让幼儿深刻领会和理解所学知识,以便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对。

2.训练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第一,要帮助幼儿对问题形成正确的表征,如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问题,用草图、列表等回忆有关的信息。第二,要帮助幼儿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对于问题情境、问题的目标要很好地把握。第三,要指导幼儿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鼓励幼儿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要突破原来的事实和原则限制。第四,训练幼儿陈述自己的假设及步骤的能力。教师要给幼儿以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解答,实践证明,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让幼儿做难题,得到的效果是不好的。教师要鼓励幼儿验证解答,防止以偏概全。

3.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问题解决,应考虑问题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并设计各种问题。既要训练幼儿解决有结构的问题,又要训练他们应对无结构问题存在的事实;既要有效利用领会的知识解答基本问题,又要有灵活、综合利用有关知识解答较复杂问题的能力;既要有一般的语言文字问题,又要有一定数量的动手操作问题;既要有促进幼儿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问题,又要有适当的结合现实的实际问题;既可以要求幼儿去解决、回答有关的问题,又可以要求幼儿自己去提问题、编问题。多种问题的解决,可以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师要鼓励幼儿经常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主动发现问题。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统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这时,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然后要求幼儿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和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也就是说,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

四、幼儿创造性学习★★★

(一)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创造性。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的辅导策略,家庭气氛比较民主,则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

在学校教育方面,如果学校气氛较为民主,教师不以权威方式管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学习活动较多自主,教师允许学生在自行探索中发现知识,这种教育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县有相关性。

3.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即使面对较困难或严肃的问题情境时,也能表现出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对工作有热情、有决心,即使遇到困难或面对单调乏味的工作情境,他们也能坚持,并感到快乐。(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承认矛盾,对无结构的问题或错综复杂的问题以及违反“常识”的假设或观念都能够坦然接受,反对以武断、虚假、简化等草率的方式处理复杂或矛盾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挫折忍受力,愿意付出大的代价,去从事无法预期的工作。

(4)喜欢幻想

在日常生活中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梦想,但能够自由地往返于现实与幻想之间。(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不断地提出问题,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喜欢猎奇,喜欢尝试新奇的方法来探究问题,不怕失败。(6)具有独立性

他们常常不迷信权威,不随大流。(二)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幼儿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信”,即给幼儿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给幼儿留出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幼儿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幼儿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2.注重幼儿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入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研究者提出的各种建议,可概括如下:

(1)保护好奇心

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非常强,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和今后的发展等产生好奇心,主动地进行探索实验。要接纳幼儿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2)鼓励幼儿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否合理,都要予以肯定、及时表扬和鼓励。对于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幼儿,即便答错,也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幼儿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幼儿尝试新的探索,而不是循规蹈矩。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应重视幼儿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幼儿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不寻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给幼儿机会进行猜测,并尽量让他们有成功的猜测体验。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方面,可以应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或者组织参观、访问,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使幼儿头脑中的表象更为鲜明、完整。

3.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幼儿的知识和经验,绝大多数是来自日常生活和游戏以及幼儿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做、多想、多问、多说,从各方面扩大幼儿的认识经验范围。

4.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训练幼儿的创造力。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发散思维训练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与结构扩散等。用途扩散即幼儿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比如尽可能多地说出别针的用途。结构扩散是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尽可能多地画出包含该结构的东西,并写出或说出它们的名字。方法扩散是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物体的方法,设想出利用该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2)推测与假设训练

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幼儿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比如,让幼儿听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或读文章的标题,去猜测文中的具体内容;还可以让幼儿进行各种假设、想象。

(3)自我设计训练

教师应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如贺卡、图画、各种小模型等。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此项训练通常需要教师协助幼儿确定所设计的课题,并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4)头脑风暴训练

通过集体讨论,思维相互碰撞,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及补充意见。

(5)解题练习训练

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问题,使幼儿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又须付出力气进行思考或操作。幼儿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活动的过程,可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上述方法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交叉或重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训练方式。

相关推荐:

>>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

>>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相关复习资料

华图教师网 http://www.hteacher.net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lmj18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教师招聘通用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教师招聘备考:浅谈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教师招聘备考:教育行政处罚种类教师招聘备考: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及结构教师招聘备考:情绪理论教师招聘备考: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教师招聘备考:社会学习理论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